唐山,一座因煤而建,以钢而兴的城市。曾率先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大门,创造了中国近代工业史上“七个第一”,距今已走过140多年的光辉历程。
本届“大师邀请赛”包括唐山城市更新设计大师邀请赛、唐山城市地标大师邀请赛、唐山桥集群设计邀请赛三项赛事。在城市规划、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城市微更新等层面,通过创新组织模式,引进国内外一流规划建筑大师和青年设计师力量,推动唐山城市转型发展与品质提升,挖掘和重塑城市人文精神内涵,全力打造更具“温度”、更有活力的人文城市。
唐山城市更新设计大师邀请赛
陡河两岸区域是唐山市工业历史文化资源聚集区,见证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本次唐山城市更新设计大师团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城市源点和陡河开放空间地区为主体,力求将陡河两岸区域打造成唐山“历史文化复兴”的新标杆,推动唐山城区东部空间价值重塑和城市活力提升,形成新时代城市更新建设的典范之作。
邀请赛以“城市更新”为主题,邀请到孟建民院士团队、李晓江大师团队、俞孔坚与瓜里亚尔特联合设计团队、袁昕设计团队等四家国内外一流设计大师团队,对唐山陡河两岸区域开展概念性规划设计。旨在通过前瞻性、创新性设计理念,推动唐山城区东部空间价值重塑,引领城市更新方向,着力将陡河两岸区域打造为唐山“历史文化复兴”战略高地。通过评委评议打分最终,李晓江大师团队的《唐城·新境》方案获得一等奖,孟建民院士团队的《蓝绿链接·原点复兴》方案获得二等奖。
《唐城·新境》©李晓江大师团队
该方案采取以绿色和人文作为两条主线的思路,在城市层面强调功能和未来发展模式的融合;在概念规划层面强调包括生态、活力、人文场所、交通网络等空间的缝合;在核心区层面强调价值的愈合。空间上融入三个城市象限,向东交融东湖画境,向西融入城市生活,向南激活南湖记忆,构建了“一河五山显生境、双路五园展文境、百坊千巷创荣境”的空间结构。方案将基地视为一个综合性历史街区,采取克制的尊重文化以及保护自然的更新策略,提出了容积率和限高要求。在核心区小山应用了“追忆溯源、去杂提纯、链经通脉、织景筑梦、零碳生境”五大设计创意,形成留改拆方案:通过修复小山记忆,让沉睡的历史价值重现生机;通过导入“GETIC-FIR”业态,复兴小山片区的繁华盛景;通过改造富有历史印记的铁轨站场,孕育举办“全球高铁峰会”,擦亮中国科技名片;通过营造铁路主题沉浸式演艺空间,讲述唐山故事,展示唐山风采;通过改造工业遗址,打造印象唐山的品牌秀场,赓续唐山百年工业文明传承;通过修复特色街区,植入绿色元素、现代元素和科技元素,打造冬日暖城和零碳单元,昭示唐山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核心价值追求。
《蓝绿链接·原点复兴》©孟建民院士团队
该方案引入大数据研究工具,对唐山市中心城区的动态位置、静态空间、显性街景、隐形环境进行了四个维度的分析评估,发现唐山具有丰富的资源,但是城景分离致使陡河两岸区域缺乏聚集锚地。在此基础上,方案提出以陡河、大城山、花海为主要线索,打造交织错落的蓝绿体系,根据河道空间及周边景观生态资源优化生态廊道,串联各要素,形成空间主框架,在框架基础上生长出次级结构。方案侧重提升城市活力,突出城市功能迭代更新,实施差异化策略,培育新的城市热点,疏导市中心压力,激活周围片区发展。在开发利用资源方面,通过开放空间串联东湖、南湖城市绿心,蓝绿系统向城市空间渗透,补全风廊,视觉通廊,开发利用生态资源。通过开发轻轨、有轨电车,沿陡河设置码头,开发游线,串联各处文化资源,打造city tour和城市马拉松路线。优化产业布局,实施主题化驱动产业集群,放大聚集效应,通过产业迭代升级,转换发展动能,发展绿色经济。提升城市品质,增设开放空间,设计慢行系统,提升慢行体验,为未来发展(如5G+AI 新基建)预留弹性空间。
《城市新原点·生态复兴川》©俞孔坚和瓜里亚尔特设计团队
该方案是将当今唐山作为一种新矿区,设计方法分为三步:第一步是甄别矿业遗产价值,第二步是植入新的商业业态提升价值,第三步是经过生活营造使人民享用这些价值。设计提出引领唐山中心城区更新的总体理念——“生态+遗产城市主义”,开发唐山的生态价值和遗产价值,最终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后工业时代的美丽城市,旨在打造E-CCD生态型中央文化休闲区。设计提出三大策略:第一是城市空间结构更新,判断要拆除和保护的建筑,生成理想化模型,结合现实限制,最终形成博弈后的新城市空间格局;第二是确定需要植入的服务业及其植入位置和方法;第三是进行社区级的海绵城市生态网络建设,整体提升生活品质。设计重点在于形成一套可推广的城市更新模板,其中包括1个生态基础设施网络,3个核心公共空间,超级无车街区和未来社区更新。生态基础设施网络串联起未来街区的三大公共空间以及围绕这些空间而展开的三大功能板块。无车街区为人们提供健康安全的活动区域,保证舒适环境的同时为街道带来人流和能量。三条城市产业发展带在这里汇集成为城市文化创新增长极:小山历史与新绿色理念碰撞出小山新世界,成为京津冀沉浸式文化消费的新地标;开滦厂区成为工业旅游休闲、文化和科技孵化的新热点。
《凤栖唐溪·创意水岸》©袁昕设计团队
该方案确定了以“创意产业+创意孵化+创意服务+创意生活+创意消费”五大功能板块打造“创意水岸”的工作立意,形成“凤栖唐溪 创意水岸”的工作方案,充分体现出复合文化表现类型,重新焕发工业遗产生机,促进区域发展。水岸的魅力转型,旨在重新打开尘封的盒子,拨开遮盖的尘粉,为唐山找回记忆,为唐山打造创新城市的重要支点。规划设计力求传承历史文化,重拾城市记忆,围绕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以城市记忆为主题,系统构建主题展示游线。采用“织、补、绣”的设计策略,进行区域缝合,绽放唐山魅力,焕活记忆之源,寻求城市价值,建设人文城市。把握陡河两岸工业基因特质,利用特色要素发展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依托良好生态环境,实现城市服务升级,以城带产,以城促产,实现都市活力再生。保障生态安全,创新城市治理。构建山水连廊,围绕陡河两岸打造滨水开放客厅,通过慢行网络织补两岸重要节点,塑造公共活动场所,聚集滨水空间活力,建设望山观水的活力城区。采取渐进更新,强调居民邻里自制,实现共同缔造,通过全新的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模式,营造更加和谐的邻里氛围,增强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唐山城市地标大师邀请赛
唐山城市地标设计大师邀请赛以唐山历史文化、人文精神为基底,邀请到朱小地设计团队、王中设计团队、曾辉设计团队、程大鹏设计团队等四家顶级设计大师团队对唐山站西广场以西区域和南湖文旅中央商务区(文旅CBD)东侧中心位置进行地标设计。
站西片区地标: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目标,结合唐山市发展定位与条件,充分考虑站西片区区域交通优势,体现出站西片区及唐山市的个性特征、人文精神与城市内涵。本次地标设计将站西片区地标作为唐山新名片,优化唐山公共环境、提升文化品位,塑造新时代下唐山的新风貌。
南湖片区地标:南湖文旅中央商务区(文旅CBD)是传承历史、体现城市文化的重要节点,是核心城市职能、景观、生态维护和旅游配套的重要承载区域。设计应充分体现视觉冲击性和艺术性,展现南湖片区及唐山的独特魅力。
大师邀请赛旨在通过创新设计理念,提升片区空间价值,塑造唐山风貌特色,助力唐山城市更新升级,打造城市新名片,展现新时代背景下的唐山新精神,进一步促进唐山的整体建设。通过评委评议打分最终,朱小地团队的《城市魔方》方案获得站西片区优胜奖。
《城市魔方》©朱小地设计团队
《城市魔方》由单元模块形成立方体,如同魔方的构造和形象般立于唐山站西广场之上,立面外表皮玻璃使用了与LED结合的新产品,通过设置不同泛光度和透光度,形成丰富的光影变化。通过天光、云影、周边环境反射、装置内的灯光以及人与人的互动,呈现开放、充满活力的城市画面。通过历史文化与光影相结合,打造沉浸式的体验。以不可替代的创造力打开观者的思维想象,使人们再一次感受唐山的文化魅力,并由此开启与世界的对话。
《有凤来仪》©王中设计团队
方案《有凤来仪》灵感取自“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意为箫韶之曲连续演奏,凤凰也随声乐偏偏起舞。凤凰做东向西,在唐山站西的中轴线上,与旱喷广场和中央绿洲一脉相连。流动翻飞的曲面代表着盘旋而上的凤凰焰火,欲乘风而起,舞动的飘翎向地而生,构成供人歇息的座椅、遮阳的凉棚等互动场所。《有凤来仪》希望吸引人群进入并激活西侧公共空间,成为从唐山火车站进入市内的重要门户。在唐山转型升级和生态建设关键时期的背景下,它代表构建新型工业化基地的起点,描绘山水城市图景的起点,实施城市更新规划的起点,体现了涅槃新生、跨越时代的唐山美好愿景。
《汇聚城市文明之光》©曾辉设计团队
《汇聚 城市文明 之光》采用景观塔的形式,由双螺旋步梯、ETFE钢形塔结构、灯光装置和下沉广场构成了视觉系统。从人文、自然、科技、经济、工业、历史六个维度对唐山进行阐述。通过柱林广场引导文旅CBD核心广场人群进入场地,经过双螺旋的参观通道拾级而上;通过侧壁的展示墙感受唐山历史人文底蕴,到达顶部后可进一步了解南湖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汇聚 城市文明 之光》以发展创新之光的理念,汇聚文化精神,面向未来展现城市价值,也将成为唐山的精神堡垒。
《无限》©程大鹏设计团队
方案焦点集中在对空间的无限体验式感知,以及对唐山城市未来无限可能的展现。《无限》将多种景观元素结合在一起,并将场地营造出富有韵律的起伏,象征山水交融的自然形态。游人穿行在带型走廊,上下起伏如在自然山水中漫步,悬索中间的碎片装置随风而动。通过创造立体多层次的开放空间,活化混合使用功能,打造人与环境紧密融合的高品质城市地标式景观空间,创造了一个以核心雕塑为中心的巨大浸入式景观场域。为南湖文旅CBD创造了一种充满趣味的城市旅游体验,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社区生活,也作为城市地标为唐山树立了独特的城市形象。
唐山桥集群设计邀请赛
陡河是唐山的母亲河,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唐山人,承载了鲜明厚重的时代记忆。陡河上的桥梁有着悠久的历史内涵,镌刻着辉煌的工业印记,记录着多彩的城市影像。
邀请赛以“城市更新视角下的桥梁艺术升级”为主题,邀请到青山周平设计团队、庄子玉设计团队、张海翱设计团队、王振飞设计团队、戚山山设计团队等五家知名设计师团队,以“1 位建筑师或艺术家+1 座未来之桥”的模式,对在唐山甄选的五座桥梁展开艺术化改造设计。
本次唐山桥集群设计邀请赛,旨在对桥进行空间再造、功能提升,打造陡河上一桥一景、和谐多元的桥梁空间序列,使其超脱于常规的交通和观光功能,力求多种可能性与落地性,最终融入城市公共生活,联动两岸空间,激活两岸街区,为唐山市民提供高品质的公共城市空间,塑造丰富而生动的新视角、新舞台和新亮点。
《龙富南道桥·蜕变》©青山周平设计团队
龙富南道桥是一座步行桥,桥面宽度较窄,人流量大,桥上行人及非机动车的通行速度较低,是一个亲切、有温度的空间。该方案保留了居民自发形成的市集空间,在不改动桥体结构的基础上从立面和剖面进行桥体改造。设计以“茧”作为主题概念,用膜包覆桥面创造出具有安全感的庇护空间,另外,茧也意味着城市的孵化再生。因此,设计选择金属环网作为载体,在提升地标美观性的同时,也象征唐山转型创新的发展道路,寄托了美好的发展愿景。桥的剖面引入七个环形工字钢结构作为支撑,象征着唐山七个行政区域的协同发展,也代表唐山近代工业文化七个第一的成就。立面引入现代钢铁——金属网,用其对七个环形工字钢结构进行包裹与覆盖,表达出现代自由、灵活、开放的社会性质。设计整体曲线是由两种材料结合,在材料特性的制约下自然形成,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之中,最终构成一个简单、清晰、有趣的造型结构。
《利民桥·水墨桥》©庄子玉设计团队
利民桥位于陡河中段,视线关系上具有强烈的延展性,桥体车道很宽但步行系统很弱。该方案在保留原有车行道路的基础上,创造出未经激活的人行空间,并通过装饰构件的形态变化提供遮蔽功能。在端点形成聚合性的场地,为市民创造出一个非正式的社交活动场所。车道两侧的新建体量相互呼应,将岸边景观也囊括进桥体,展示出利民桥的全新视觉符号。水岸两侧交叉布置亲水平台,引导路人在通过桥梁的过程中亲近河道,增强景观、视线、场景和人之间的联系。灯光采用直射杆件结构,利用漫反射强化结构空间,映射出朦胧的金属网面,以此形成具有流动感的,水体与画面相融合的形态。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趣味性空间设计,最终方案在满足通行、遮蔽和保护的基本功能前提下,也将成为唐山后工业时代的城市新名片,既充分展示出陡河景观之美,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新中心,同时也揭示了桥梁在唐山城市发展新阶段的文化意义。
《新华桥·陡河之环》©张海翱设计团队
新华桥是一座双线八车道的桥,是城市中的重要通道,也是新华东路的主要门户。作为城市入户的重要节点,该方案希望通过标志性的设计,打破传统的平桥状态,成为进入城市的新地标。设计从未连接的湖边公园出发,为其建立通行空间,进而将城市社区进行连接。由此,设计加入一些社区功能,对基地居民进行社区营造。通过空间连接形成环状设计,彩线形成震颤发电,色彩融合过去与未来、生态与人居、工业与科技。从城市精神出发,为城市提供一个可以自然生长的空间。方案在对唐山文化思考的过程中,深入研究结构表现主义,探索出工业构建即建筑艺术的感官逻辑,通过架起桥梁的方式提升陡河景观,提高城市空间质量,建立城市形象。通过地理位置分析和在地印象,挖掘出唐山的人文脉络并将其融入形态丰富的建筑灵魂。
《钢厂桥·钢铁的记忆》©王振飞设计团队
钢厂桥是一座位于钢厂旁的公路桥,具备重要的交通功能。该方案从桥的本身出发,以体现钢铁为主题,结合“极少主义”,保留干净的桥面空间。从钢铁出炉的基本形状中发现了拓扑关系,将其应用到隔离带以及路灯的设计中。根据车行道、自行车道、人行道以及护栏不同位置对视线高度要求的不同,对隔离带进行系统性的造型设计,桥面隔离带和两岸公园绿化景观元素均以工字钢的变体出现。隔离带采用两种不同表面的耐候钢板,一种是刚生产出来的灰色铁板,一种是经过一段时间已生出铁锈的钢板,体现出工业材料的独特时间感,创造出能够体现唐山工业文化的城市新名片。隔离带通过采用板下安装灯带的方式,照亮地面,同时几条线形的灯带让桥面成为夜晚陡河上的一道风景线。
《铁路桥·装置亭与路径》©戚山山设计团队
陡河上的铁路桥在近代工业发展时代承载着运输功能,该方案以铁路桥为线索,以人的不同观景视角为切入点,将铁路桥与周边景观重组,重拾乘坐火车过桥时的空间与视角回忆。在基于其货运功能的基础上,采取远离铁路桥观赏的设计方式,延续钢结构,在延岸的场地肌理中置入新的路径和景观装置。新的路径连接两岸,在路线第一次迂回的节点上置入公众停留点,通过新建结构形成框景画面,在错位的景观视线、路线行进过程中逐渐接近铁路桥,深入框景内部,回顾旧时光。新建桥体创造出的公共大空间、围合小空间、驻足空间、交通空间等可以在功能上成为岸边未来超级社区的一部分,融入居民生活。为强调桥体与水面的悬浮关系,方案采用轻质化设计,运用轻钢结构和金属网打造出透明感的观景空间,降低新建桥体对铁路桥的影响。新建桥体体量与一节列车车厢相同,体现了列车与铁路桥的比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