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5月19日由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联合CBC建筑中心联合发起的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元宝岛)大师邀请赛最终成果评选会已成功召开。原研哉×柳亦春大师联合团队与承孝相大师联合团队共同获胜。
承孝相大师联合团队方案以“Y-HARP杨柳青历史区再生计划”为主题,以“再生”为核心概念,以再活化、再组织、再开发为核心策略,并对杨柳青提出了以“活着的遗产”为题的业态策略。
本次CBC建筑中心有幸邀请到韩国国宝级建筑大师承孝相先生,一起畅谈他在本次大师邀请赛获胜方案“Y-HARP杨柳青历史区再生计划”以及他的人文建筑理念。
地文,如我们手上的指纹,往昔的记忆在它发生的土地上都留有独一无二的印迹。随着时代的变迁,即使目前的杨柳青元宝岛已接近处于“白纸状态”,但曾经的记忆已镌刻进土地里,是记录人们生活的痕迹。
—— 承孝相
承孝相大师联合团队方案解读以及专访 © CBC&承孝相大师联合团队
—
CBC: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国家大运河文化带的大背景下,天津市西青区政府与CBC建筑中心联合发起“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大师工作营、国际大师邀请赛的创新方式,请问您如何看这种工作方式?
承孝相:作为行政执行机关的西青区政府与专业策划机构CBC建筑中心,以相互信任为基础联合发起的这种方式,是进行公共建筑项目的理想状态,日后应积极推广这种方式。
CBC: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您认为应该如何将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为国家文化公园新标杆,建设成为地标性的公园?
承孝相: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它的场所本身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众多故事,因此如果是以某种人工建筑的形态因素为标志的话,很有可能忘却它的历史背景,所以在这里比起形态更重要的是寻找场所的价值。换句话说,打造场所的象征意义才能提升此项目的可持续价值。
CBC:杨柳青素有”北国江南“之称,民间艺术、运河文化、赶大营文化与传统聚落空间是杨柳青镇的主要文化中心,年文化是最深广的民间文化,杨柳青年画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至今是杨柳青最为耀眼的一张名片,且有数处大运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杨柳青传统文化现在处于未得到充分地传承与发扬的状态,请问您对如何进行杨柳青文化复兴有什么建议吗?
承孝相:年画等杨柳青的传统文化我认为有三种特性:其一,它的文化本身有艺术价值,这里包括年画、工艺和音乐;其二是非常大众化,并非只有特权层享受的文化,而是普通百姓都能享受的,因此范围广,没有彼此之间的隔阂;其三是较有庆典性,有新年祝福和祈求平安之意。因此我想杨柳青的文化不能被复制在博物馆或者展厅空间里,而是应从现今的日常中寻找答案。
CBC:您说过“每块土地都有固有的纹理,好的建筑师应该懂得倾听土地”,结合杨柳青的项目背景,可以请您谈谈您在杨柳青项目中的设计理念吗?
承孝相:杨柳青项目除了运河围绕的元宝岛地块之外,北侧有传统历史文化名镇核心保护区,东南侧有文化小镇区域,这三个地块,其场所的状态完全不同。传统民居聚集的历史名镇核心保护区因长时间的沉淀不够有活力,此地区需要针灸术的方法,先挑选适当的地方建造需要的设施,再逐渐让整体活起来,这就是所谓的城市针灸术的方式。南侧的文化小镇地区,过去是农耕地,几乎没有建筑历史,这里可以建造崭新的规模较大的文化设施,但整体要呼应,由此打造美丽的风景线,也就是需要文化风景的概念。
最核心的地块是元宝岛,现状是建筑几乎都消失了的状态,但查询资料就能发现此地南侧部分过去是湿地和池塘,沿着北侧运河有村庄密集的状态。虽然目前已消失,但记忆仍留存,我们根据记忆重组过去的空间结构,也就是地文的建筑。贯穿南北的道路将整个岛分成两部分,我们规划台地公园连接东西岛,左侧主要是花园设计大赛场地,右侧有三个重要的设施,是利用过去的空间组织打造新的建筑,整体设计就像悠久的未来。
CBC:您的建筑引发人们思考生命与存在,尤其是您设计的教堂、墓园、修道院等,且您曾将自己划分为”智慧型建筑师“,可以请您谈谈您在建筑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以及设计过程吗?
承孝相:建筑对我们的生命存在来说是不可避免和不可分开的决定性工具。设计建筑的意思是在设计居住在此建筑中的居住者的生活,所以设计过程如果不从对此人生活的尊敬和爱心出发的话,或许是种罪恶。所以对建筑师最重要的是对我们人的内心深处的尊严要有敬畏心。
CBC:您对人文建筑有深刻的理解,比如您更看重人的行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认为城市与建筑的价值在于承载了我们生活中不断变化的过程,城市具有记忆等等,您曾发表的“隐形的建筑,移动的城市”一文中提到“隐形的空间”,可以请您谈谈“隐形空间”以及“城市记忆”的想法吗?
承孝相:就像前面提到的,建筑的目的是在
CBC:您认为“人、文化、城市共存共融”的概念以及杨柳青运河的历史记忆如何反应在空间中并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的?
承孝相:杨柳青是在这方土地上独一无二的场所,在这片场所里留有的历史对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来说是能够梦想未来的最正确的教科书,因此在这里盖起的建筑应是能够实现未来的设施,与这场所的特性不能分开。在随处可见的人工设施或许在这里是不必要的。
CBC:您早年提出”古老美学“、”贫者美学“的建筑美学理念,是受到东方哲学理念的影响,同时您具有国际视野,可以请您谈谈东方建筑美学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未来城市更新与空间价值创造有哪些影响吗?
承孝相:在新冠疫情的可怕现象中我们要学会的,我想是共存的价值。不能只考虑自己,而是集体要健康的意思。这也说明我们的城市结构不能由一栋标志性建筑物来支配,而需要一切都平等的民主主义社会的城市结构。汉字里的“和而不同”是最确切的表现,这亦是东方很久以来遵循的价值。我想在未来全新的时代里,这种价值应该会成为最紧要的话题。